本文汇总心理诊断技能部分的选择题考点。
心理诊断技能涉及的单选和多选考点
一、涉及的单选考点
1.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需保持正常的社交距离。
2.为了能将紧张情绪降至最低点,在初诊之前,可按初诊接待的操作步骤进行练习,直到熟练自如为止,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增加见习时间。
3.摄入性会谈的内容可涉及:求助者主动提出的求助内容;心理咨询师在初诊接待中观察到的疑点;上级心理咨询师为进一步诊断而下达的会谈目标;心理咨询师可以依据心理测评结果的初步分析发现问题。在摄入性会谈中,咨询师不能加入自己的评价。
4.在与来访者交流过程中,语速要适中,吐字要清楚,避免使用影响言语交流的方言,会谈中若使用专业术语,应向求助者说明专业术语的内涵和外延。
5.在咨询中,除非得到求助者同意,一般情况下不能做详细的笔录,非经求助者同意也不能录音和录像,只能做简单的记录。
6.20世纪20年代,临床心理学家将会谈法定义为“一种有目的的交谈”。
7.心理咨询师在与求助者会谈时,要保持价值中立,态度非评判性。
8.摄入性会谈,了解求助者的客观背景资料,了解健康状况、工作状况和家庭状况等等;了解求助者当前的感受、状态、咨询动机和期望等等各方面信息。
9.咨询性会谈,针对健康人的某些问题,如职业选择、人员的任用和解雇、家庭关系问题、婚姻恋爱中的问题、子女教育培养问题等而进行的会谈。
10.多重选择性问题,比如,“你有什么感觉,是沮丧还是生气?”这类问题并不是开放性问题,仍然是封闭性问题,使我们获得的信息仍然受到限制。
11.常用的控制会谈的方法包括:释义、中断、情感反射和引导。
12.解释性问题:心理咨询师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而不是推动当事人去自我探索,这类问题对求助者的自我探索作用很小,特别是与求助者观点不一致时,更不应以疑问方式反问对方。
13.选择会谈内容的原则可有以下几条:求助者可接受、有效、积极。
14.资料来源是指报告临床情况的人不是求助者自身,而是其亲友或转诊的中介人。由于亲友和中介人的专业知识、职业特点,使他们对问题的客观性质不能按专业要求评价,所以,心理咨询师应当去伪存真地审视这类资料。而在整理资料时,来自亲友和中介人的资料,应首先判断其真实程度并给以附加说明后,方可使用。
15.资料的可靠性是解释资料的先决条件。
16.所谓引发临床表现的关键点,其内涵有二:其一,该因素是多数临床表现的原因或者与多数临床表现有内在联系。其二,该因素在个体发展中持久地存在着,虽然形式有变化,但本身性质不变。
17.心理诊断中,应避免“贴标签”,要以现实的临床表现为依据。
18.心理咨询只是协助求助者独立地解决自己的问题。问题能否解决主要是取决于求助者自己。心理咨询师帮助求助者更合理、更有效、更积极地面对和处理各种问题,起到的只是一个引导者、协助者、支持者的角色。心理咨询是帮助求助者消除心理困扰,是帮助求助者自己去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咨询师代为解决实际问题。
19.测量结果如果与临床观察、会谈法的结论相左,不可轻信任何一方,必须重新进行会谈,然后再进行测评。
20.初诊接待中,心理咨询师的工作主要不在于解决求助者的困扰,而在于提供一个让求助者释放压抑的空间。
21.需要保密的内容包括:心理咨询过程中求助者暴露的谈话内容及私人信息,心理咨询过程中与求助者的接触过程。
22.心理咨询师在咨询中控制会谈和转换话题最常用的方法是释义加提出新问题。
23.修饰性反问,这类问题实际上并不构成问题,因为他不需要回答也无法回答。这样的问题,常常使会谈陷入僵局,即便是把会谈接下去,也会把所谈的内容引向空洞和抽象的评价,离开具体问题,对求助者毫无益处。
24.最常使用的摄入性会谈方式是背景资料采集法,在临床操作中,人们经常选用桑德伯格制定的一个提纲。
25.在精神科临床上,常把有无“自知力”作为判断精神障碍的指标。所谓无“自知力”或“自知力不完整”,是指患者对身状态的错误反映,或者说是“自我认知”与“自我现实”的统一性的丧失。躁狂发作是一种心境障碍,发作期间,自知力基本丧失。
26.生物学因素(生理因素):(1)咨询或检查求助者是否有躯体疾病。(2)如果有,需确定疾病与心理行为问题之间有无因果关系。(3)考虑生理年龄对心理行为问题形成的影响。(4)考虑性别因素对心理行为问题形成的影响。
27.在归类的基础上,心理咨询师可按照以下思路,对临床资料进行解释:(1)注重行为的观察,在现象与可能的原因之间建立联系。(2)找出哪些东西是偏离正常标准的,然后抓住偏离标准的行为表现去考虑问题。(3)抓住那些“显眼”和“突出”的事件,首先给以解释,并按这种解释去归纳别的事件。
28.验证临床资料可靠性的办法:使用补充提问验证求助者的社会交往方面的资料是否可靠;使用问卷和心理测验;比较同一资料的不同来源,各种来源如果都给出类似的印象,那么这一资料的可靠性就较高。
29.保密例外情况:求助者同意将保密信息透露给他人;司法机关要求心理咨询师提供保密信息;出现针对心理咨询师的伦理或法律诉讼;出现法律规定的保密问题限制,如报告虐待儿童、老人等;求助者可能对自身或他人造成即刻伤害或死亡威胁的;求助者患有危及生命的传染性疾病。当遇到以上情况时,心理咨询师应将泄密程度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30.对心理咨询中的保密原则,要反复向求助者说明,承诺心理咨询师的责任并说明一旦由咨询师泄密,求助者有诉诸法律的权力。
31.心理咨询师的态度必须保持中立接待提问、倾听过程中的面部表情、提问的语调、动作,均不可表达出对会谈的哪类内容感兴趣。中断是指在会谈中暂时休止一下,在控制会谈和转换话题时使用,如果时间有限,也可以暂时停止会谈,下次再来。
32.治疗性会谈,针对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所进行的会谈,这类会谈往往是心理治疗的一种,它除了要注意会谈法的原则,还要遵循心理治疗的原则。
33.生物学因素(生理因素):(1)咨询或检查求助者是否有躯体疾病。(2)如果有,需确定疾病与心理行为问题之间有无因果关系。(3)考虑生理年龄对心理行为问题形成的影响。(4)考虑性别因素对心理行为问题形成的影响。
34.社会性因素:(1)确定相关生活事件、人际关系及所处的生存环境。(2)当发现求助者的问题是由社会性原因引起的,应当重点就经历的生活事件(个人生活方式和应激事件)和社会支持系统等情况进行查询,并分析其与求助者问题的因果关系。(3)确定社会文化(如道德、风俗、习惯等因素)与心理障碍的关系。
35.心理因素:(1)从个人心理发育史资料入手,查看其认知能力和成长中有无错误观念产生。(2)查看求助者对现实问题有无误解或错误评价。(3)分析求助者内心世界中有无新、旧观念冲突或对人、对事的持久偏见事例。
二、涉及的多选考点
1.在初诊阶段,咨询师应确保求助者了解的有关咨询的问题包括:(1)保密原则与保密例外;(2)心理咨询的性质:在向求助者说明心理咨询的性质,应确保求助者了解心理咨询如何进行;心理咨询主要解决什么问题;心理咨询不能解决什么问题;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师协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心理咨询是一个过程,有些问题不是一次两次的交谈就能解决的,有时会反复。(3)求助者的权利与义务。
2.心理咨询室应具备以下的特点:(1)能显示专业的特点;(2)具有保密的功能;(3)能提供适当宽敞的空间;(4)配置舒适的座椅;(5)配置的必须的设备,不能起干扰作用。
3.控制会谈和转换话题的技巧很多,需要随机应变。常用的方法包括:释义、中断、情感反射、引导。
4.选择会谈内容的原则可有以下几条:(1)求助者可接受;(2)有效性;(3)积极。
5.初诊接待中,心理咨询师的工作主要不在于解决求助者的困扰,而在于提供一个让求助者释放压抑的空间,通过初诊接待,心理咨询师可以初步了解和评估求助者的问题,为形成初步诊断打下基础。
6.提问过多可能会带来如下消极作用:造成依赖;责任转移;减少求助者的自我探索;产生不准确的信息;求助者可能因为处在被“审问”地位而产生防卫心理和行为;提问过多可以影响交谈中必要的概括与说明;对提问过多最有帮助的办法是把各种封闭性提问变为开放性提问。
7.摄入性会谈,了解求助者的客观背景资料,了解健康状况、工作状况和家庭状况等等;了解求助者当前的感受、状态、咨询动机和期望等。鉴别性会谈,通过交谈和观察确定使用什么测验和鉴别措施。
8.会谈中不恰当的提问方式包括:“为什么…”的问题:对求助者是有强烈暗示性的;多重选择性问题;多重问题:连珠炮式;修饰性反问:空洞和抽象的反问,对求助者毫无益处;责备性问题:反问形式责备会立即引起心理防卫;解释性问题:对求助者的自我探索作用很小。
9.选择会谈内容的原则:(1)求助者可接受:适合求助者的接受能力。(2)有效:对求助者的病因有直接或间接的针对性;对求助者的个性发展或矫正起关键作用;对深入探索求助者的深层病因有意义;对求助者症状的鉴别诊断有意义;对帮助求助者改善认知和正确理解问题有帮助。(3)积极:对改变求助者的态度有积极作用。
10.了解求助者的既往史时,应该包括的内容:(一)询问求助者以往是否去过医疗机构。如果有,需详细阅读就诊的病历和有关资料。(二)询问求助者以往是否去过其他心理咨询机构。如果有,其心理咨询过程如何,结果如何。
11.获取临床资料的主要途径包括:主诉、家属报告、摄入性会谈、临床观察、心理测验、作品分析、其他。
12.所谓引发心理问题的关键点,内含有二:其一是多数临床表现的原因或者与多数临床表现有内在联系。其二,在个体发展中持久地存在着,虽然形式有变化,但本身性质不变。
13.给临床资料赋予意义的方法有三种:就事论事;相关分析;分析迹象。
14.获取临床资料的主要途径包括:主诉、家属报告、摄入性会谈、临床观察、心理测验、作品分析、其他。
15.一些精神病性问题的早期症状可能不典型,心理咨询师要全面综合地分析所获得的各项资料,透过现象看本质,力求做出早期诊断,如有困难,应及时采取会诊或转诊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