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汇总人格心理学部分的选择题考点。
人格心理学涉及的单选和多选考点
一、涉及的单选考点
1.人格的独特性表现出一个人典型的行为和特征。人格的独特性包括了两层含义,一是典型性,主要体现在个人核心人格的特征上。二是差异性,是指没有两个人是完全一样的,因此没有两个人能对同一事物做出相同的反应。
2.人格的功能性是指,人格是个体生活轨迹的根源,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有时会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3.人格学家发展了很多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解释系统,对应的就有很多不同的人格理论,形成了不同的流派,每个流派都在帮助我们理解“我是谁”这一问题上提供了有价值的东西。
4.升华是指个体将不被社会所接受的冲动转化为社会赞许的行为。
5.霍尼认为人格是完整的、动态的自我组成,她将自我分为现实自我、真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现实自我是指个体在此时此地所表现出来的一切存在的总和,是别人所能观察到的客观存在,独立于个体的自我概念和知觉。
6.理想自我是指完美的自我意象,由于童年时期遭受父母的忽略和贬低,形成了轻视的自我,个体会感到焦虑和无助,因此形成一种防御方式,将自己缺少什么转化为自已应当成为的样子,在理想自我的控制下,个体会产生很多不切实际的期望。
7.荣格认为意识、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三个层面构成了人的整个精神世界。意识处于最外层,以自我为中心,主要功能是适应环境,中间层是个人潜意识,最深层是集体潜意识。
8.阿德勒认为有两类父母容易导致儿童后来生活中的问题,一是父母给孩子过多的关注,造成溺爱危险,剥夺了孩子的独立性,引起更强的自卑感,会使孩子不能应对生活中的挫折和挑战。二是对孩子的过度忽视,很少受到父母关注的儿童在长大后会变得冷漠多疑,成年后,较难与别人建立亲密的个人关系。
9.自性是人格的核心,是有条理的、统合的人格原型,人格各成分通过不断的组合,最终形成结构清晰、平衡、稳定的统合状态,就是自性。
10.阿德勒认为每个人在童年都会因为生来弱小无力而产生自卑感,自卑感是因为对自己某方面不满而产生的一种交织着无力和无助的失望心态,正是因为有了自卑感,个体需要以心理补偿的方式去克服自卑感。
11.根据艾里克森的观点,儿童早期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12.气质特质是由遗传决定的特性,决定个体对情境做出反应的速度、能量、脾气等。
13.奥尔波特把人格特质分为两类,即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
14.开放性,也称求新性,是指对经验持开放、探求态度的程度,包括对行为的积极探索和对经验的正确评价。开放性得分高者有活跃的想象力,自发地接受新观念,有较好的发散性思维和好奇心,是不依习俗的、独立的思考者。得分低者则比较传统,喜欢熟悉的事物胜过新事物。需要注意的是,开放性与智力并不等同。
15.人格特质理论的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
16.抑制型儿童在新环境中表现出了一种特殊的焦虑,心理学家称为新异焦虑是一种在新环境中表现不自在,退缩的反应模式。
17.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该具有自我一致性,能够采取开放的态度,接纳自己所有的好的或不好的经验,能够将经验同化到自我的结构中。
18.个体在感知信息后,会将这些信息转换成自己可以理解与操作的形式,形成心理表征,表征通常是以图式的方式存在。
19.个人建构论认为,人格差异主要来自于个体解释世界的不同方式,即人们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来自于个体相对稳定的解释世界的方式。
20.原型是指某类事物在个人心目中的典型形象,个体在判断某个事物是否属于某个认知类型时,便要使用原型。物体越接近原型,个体就越认为该物体属于某个类别。人们利用原型,可以快速地完成判断。
21.人格的稳定性说明只有稳定的心理品质才能成为人格的元素,是指个体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与行为特点。那些暂时的、偶然表现出来的心理与行为则不属于人格特征。人格的稳定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格形成的稳定性,是指个体的某种人格特点一旦形成,就相对稳定,想要改变它,是有一定难度的;二是人格表达的稳定性,即在不同的时间,不同情境下人格都会保持稳定,有跨情境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22.人格的统合性体现了人格的组织功能、匹配功能和健康功能。首先,个体的人格组成是多元、复杂、动态的人格元素群,不同的人格元素依照一定的秩序和规则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运行系统,是一个整体,不能被拆散为各个部分。其次,不同人格元素匹配良好是健康人格的条件,否则就会出现失控行为。最后,统合性也是人格健康的指标,健康的个体具有自我统一的人格特征,如果内在的统一性遭到破坏,就会产生心理冲突,出现各种适应困难。
23.阿德勒认为,出生的头几年对人格的形成非常重要,父母在这一过程中有很大的影响。他认为有两类父母容易导致儿童后来生活中的问题,一是父母给孩子过多的关注,造成溺爱危险,剥夺了孩子的独立性,引起更强的自卑感,会使孩子不能应对生活中的挫折和挑战。二是对孩子的过度忽视,很少受到父母关注的儿童在长大后会变得冷漠多疑,成年后,较难与别人建立亲密的个人关系。
24.霍尼认为人格是完整的、动态的自我组成,她将自我分为现实自我、真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真实自我是指个体自我实现的中心,是个体发展的内在力量,只要环境适宜,真实自我就能发展为健全的人格。
25.荣格认为由意识、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三个层面构成了人的整个精神世界。意识处于最外层,以自我为中心,主要功能是适应环境,中间层是个人潜意识,最深层是集体潜意识。
26.埃里克森认为,自我同一性对个体的成长非常重要,只有建立了同一性,才能获得健康而完整的人格。
27.霍尼认为个体从出生就会处于不安全的状态中,他们感到自已渺小又无力,必须依赖成人才能得以生存,这种无助,孤独和不安的恐惧就是基本焦虑。
28.沙利文认为,亲密关系促使双方采取爱的行动,从而摆脱孤独,减轻焦虑,因而是一种促进个体健康发展的动力。
29.弗洛姆认为,自由的代价已经超过了它本身的价值,并称之为一种无法忍受的、孤独的状态,面对这种孤立无助,人们只有两种选择:一是从自由中逃离,回归人与人相互依赖的状态,二是通过创造性的爱和有意义的工作来实现积极的自由。
30.中心特质是决定一个人的一类行为,而不是全部行为,能够代表一个人的主要行为倾向的特质。
31.首要特质是一种占绝对优势的行为倾向,这种倾向的渗透性很强,是影响个体各方面行为的特质,它表现了一个人在生活中无时不在的倾向,个体的几乎每个行为都受它的影响。因此,它是一个人最典型、最具概括性的特质,它在人格结构中处于支配的地位,但其数量不多。
32.卡特尔提出,在根源特质中的能力特质是决定个体如何有效的完成预定目标的特质,其中,智力是最重要的能力特质之一。
33.神经质(N)也称情绪稳定性,是一个连续的变化。神经质水平高的人更容易产生心理压力,常感到心烦意乱,较常体验到消极情结,且情绪容易大幅波动。神经质得分低者,多表现为平静、适应良好,不容易产生极端情绪。34.外倾性(E)是指人们心理活动的强度,外倾性得分高者表现善于交际、精力充沛、乐观、友好和果断。相反,得分低者一般含蓄、自主、稳健。研究发现,与内向者相比,外向者有更多朋友,会花更多时间参加社交活动。
35.脚本是指在某一情境中一系列被认为适当或合乎规定的行为。人的行为表现会随着脚本而变化,表现出与情境要求相吻合的言行,当一个人不依据脚本或不了解脚本时,言行举止就会显得不合时宜。如果有人长期不遵从脚本,人们会认为其人格的社会化不足。
36.知觉风格是指个体在感知并对信息进行加工时,有自己的风格。典型的知觉风格包括:分析型—整体型知觉风格和场独立—场依存性。
37.面具是个体依据社会习俗和职业要求,在公共情境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公开人格。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中,个体会佩戴不同的面具,每种面具都有适合的社会情境。而在面具背后是每个人的真实性格,即意识层面的自我。
38.霍尼认为人格是完整的、动态的自我组成,她将自我分为现实自我、真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现实自我是指个体在此时此地所表现出来的一切存在的总和,是别人所能观察到的客观存在,独立于个体的自我概念和知觉。
39.阴影是指个人潜意识中的负面特征,属于人性中黑暗的一面。它包括人类在进化中所继承的动物本能,当它向外投射时,就成为邪恶和仇恨,因此可以说它是人类的不良思想、邪恶感觉和罪恶行动的根源。阴影深藏于人的潜意识中,若不是用面具来加以掩盖,就会受到社会的批评和指责。
40.弗洛姆认为自由的代价已经超过了它本身的价值,并称之为一种无法忍受的、孤独的状态,面对这种孤立无助,人们只有两种选择:一是从自由中逃离,回归人与人相互依赖的状态,二是通过创造性的爱和有意义的工作来实现积极的自由。
二、涉及的多选考点
1.人格的特性包括: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和功能性。
2.人格的独特性表现出一个人典型的行为和特征。人格的独特性包括了两层含义,一是典型性,主要体现在个人核心人格的特征上;二是差异性,是指没有两个人是完全一样的,因此没有两个人能对同一事物做出相同的反应。
3.人格的稳定性说明只有稳定的心理品质才能成为人格的元素,是指个体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与行为特点。那些暂时的、偶然表现出来的心理与行为则不属于人格特征。
4.霍尼认为人格是完整的、动态的自我组成,她将自我分为现实自我、真实自我和理想自我。
5.个体潜意识的主要成分是各种情结,即被压抑在个体潜意识中的具有情绪色彩的心理观念丛,是观念与情绪的集合体,具有自主性,可以强有力地控制人的思想和行为。情结的形成多与早期童年的创伤经历或特殊经验有关。
6.弗洛姆认为自由的代价已经超过了它本身的价值,并称之为一种无法忍受的、孤独的状态,面对这种孤立无助,人们只有两种选择:一是从自由中逃离,回归人与人相互依赖的状态,二是通过创造性的爱和有意义的工作来实现积极的自由。
7.根源特质是行为的内在根源,支配一个人一贯的行为,是人格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在根源特质中还包括:能力特质、气质特质和动力特质。
8.20世纪80年代,科斯塔和麦克雷提出大五人格模型,人格五因素包括神经质N、外倾性E、开放性O、宜人性A和认真性C。
9.A型人格的研究来源于内科医生,他们发现患心血管疾病的人确实有一些特定的特征,例如,行为更主动、精力更充沛,驱动力更强,这个人格维度被确定为心脏病易感人格,A型人格特质的三个主要成分:A型人格者有更强的获取成就的竞争性、A型人格者有更强的时间紧迫感、A型人格者对挫折情境更易产生愤怒和敌意。
10.阿德勒强调出生顺序对人格的影响。他认为,头生孩子会受到父母的过度关注,因此,头生孩子中常常发现“问题儿童、神经症、罪犯”等。中间出生的孩子不会对父母的溺爱抱什么奢望,因而会形成对优越感的强烈追求,因此更有可能取得更高的成就。家中最小的孩子是最容易被父母纵容的,由于在家中最小,所以会被过分保护,但是,有哥哥姐姐的带领,能学会不少知识技能,因此显得更聪明,有时候为了要和哥哥姐姐竞争,可能非常勤奋努力,表现杰出。
11.人格的稳定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格形成的稳定性,个体的某种人格特点一旦形成,就相对稳定,想要改变它,是有一定难度的;二是人格表达的稳定性,在不同的时间,不同情境下人格都会保持稳定,有跨情境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12.心理能量遵循两个基本原则:等量原则和平衡原则。
13.不同的防御机制虽然内容不同,但都具有两个共同特征,一是对现实的否认或扭曲;二是在潜意识中运作,人们常常意识不到。
14.马斯洛认为,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获得自我实现的需要,其比例仅为1%,大多数人都不是自我实现者。主要原因包括:第一,自我实现动机是微弱的、容易消失的;第二,多数人不敢正视自己的自我实现需要,害怕尝试,固守现状;第三,文化环境强加给人特定的规范,阻碍个体的自我实现;第四,自我实现需要依赖于个体自己的潜能。
15.对客观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中,人们的主观经验出现差异主要体现在:知觉风格、心理表征、解释和归因、目标和预期。
16.荣格一生致力于研究原型,他提出了很多原型,例如面具、阿尼玛、阿尼姆斯等。
17.奥尔波特将人格特质分为三类,即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
18.尽责性(C)尽责性涉及控制自己、自律,用来评估组织能力、持久性、控制能力在目标指向的行为中的作用。尽责性得分高的人做事有条理、有计划,并能持之以恒,对待工作有较高的责任感,办事牢靠。相反,得分低的人完成任务时缺乏计划和条理,容易分心,且缺乏很好的成就意志。
19.气质模型划分了三个气质维度,即情绪性、活动性和社交性。
20.在人格心理层面,心理表征是心理差异的认知分析指标,具体包括原型、脚本、图式等。